血液病的中醫認識
血液病的中醫認識
在祖國醫學這個寶庫中,有些記載類似現代的血液病,今日,可用它來指導中醫治療血液病的臨床實踐.簡述于下:
如急性白血病的發熱兼出血癥候,認為與伏邪,溫病的某些癥候有相似之處.云: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后世溫病學家稱之為伏氣溫病或伏邪.此乃冬時受寒,伏而不去即發病;寒邪內郁,日久化熱,至春天陽氣開泄,或因風寒觸動伏邪,導致爆發.發病急,熱勢盛,常兼溲血,下血或 血等癥.此外, 溫病學說中的溫邪,濕熱所出現的臨床癥候,與急性白血病的發熱,出血癥候亦相近似;所不同的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絕大多數可見白血病細胞.吳鞠通云:/太陰濕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薛生白云: /溫熱證,上下失血或汗血,毒邪深入營分,走竄欲泄./余師愚云: /邪犯五臟,則三陰絡莫不和,血行乖度,滲入大腸而便血./上述論點,指出溫邪,濕熱均可迫血妄行,損傷絡脈,因而在臨床出現發熱兼出血的夾雜證.
如各種原因引起的進行性貧血及腦出血的臨床表現,與中醫論著中的/急虛/和 /虛勞/病癥有相似之處.云: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圩墮溺,不可為期./是指發病急而不省人事(相當于腦出血),,比喻它如墮崖,溺水,病程極短,迅速死亡.云: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是指患者大失血后,面色枯白無華,出現心跳重,呼吸快等代償癥狀,這時候的浮脈,實際上是動脈擴張,因為是亡血傷陰,雖然口渴欲飲而非表熱,故而是里虛證.
如各種白血病有肝,脾,淋巴結腫大.而肝,脾,淋巴結腫大與中醫論著中的/癥積/,/馬刀俠癭/等癥有相似之處./癥/者,真也,是指有形之癥,積于腹中,牢固不動,按之應手.巢氏云:/盤勞不移者是積也,言其形狀可征驗也./積/者,臟病也,為陰氣所結,發有常除,始終不移.云:/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肋下,如覆杯,有頭足/;/皮紙積名脾氣在未完覆大如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肋下, 覆大如杯./實際上,息賁是右葉肝腫大,痞氣是左葉肝腫大,肥氣是脾腫大,所以,中醫書中的/癥積/是指腹腔內實質性臟器腫大,相當于今之肝,,脾腫大.提到了/馬刀俠癭/.據曹穎甫注文說:/馬刀之狀,若長形小蚌,生于腋下,堅硬如石/; /俠癭則為頸項,連連如慣珠./足以說明馬刀似腋下淋巴結腫大,而前癭則為頸前,后淋巴結腫大.
如缺鐵性貧血在祖國醫學中有很多名稱,在宋,元時代稱為/食勞氣黃/,/積黃/,/黃腫/,到明,清時代,又稱之為/黃胖/或/黃病/.
但亦有一些病證,卻包括了許多內科疾病和血液病的某一癥狀,如,中的腦衄,唐氏稱其在臨床上/口鼻具出血/, /如衄甚不止,身熱脈浮,喘促足厥者,乃氣隨血泄,陰脫陽亡.
急性再障或慢性重型再障,急性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以及某些內科疾患,均可發生出血不止而導致失血性休克,終而死亡.歷代醫學治療/血證/,各有特長,而以明代敘述的比較完美.張介賓云:/血虛為熱者,以涼補之;血有因于氣虛者,宜補其氣/;/血有虛而滯者,益補之,活之/;/血有寒滯不化及火不歸源者,宜溫之/;/血有動亂不寧者,宜清之和之/;/血有澀者,宜利之/;/血有病于風濕者,以散之,燥之./此外,清代末年提出治療出血的四大步驟,在臨床上有一定使用價值,唐容川云:/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淤血,故以消淤為第二法.止吐, 消淤以后,又恐血再潮動,則需用藥安之,故以寧血為第三法.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故又益補虛為收工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
歷代醫家在治療/血癥/的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禁忌癥.云:/失血虛勞,最忌泄瀉/,以脾胃敗壞,生化無源故也. /血家最忌感冒,以陰血受傷,不可發汗故也./在今日臨床上經常見到血液病患者,往往在感冒或泄瀉之后,疾病惡化,或者反復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