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的類型
膽囊息肉的類型
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表現形式包含很多病理類型 ,病理分類為非腫瘤與腫瘤性病變兩大類 ,腫瘤性病變又分為良性和惡性。
1.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以膽固醇息肉最為多見。國外 19 9 5年報告 ,膽固醇息肉占膽囊息肉樣病變的 65%,國內報告的 288例患者中膽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為炎癥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及腺肌瘤等。
(1)膽固醇息肉 :膽固醇沉著是膽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膽固醇沉著于膽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細胞內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羅 -阿竇增多及肌層增厚而形成息肉。膽固醇息肉的病理特點為多發性小息肉 ,曾有膽固醇息肉 74例病例報告顯示 :直徑小于10mm者占 9 7%, 50%為多發性 ,平均 3. 09±3. 31個 (腫瘤性息肉多為單個病變 ,有臨床鑒別意義 )。膽固醇息肉質脆帶細 ,易與黏膜分離 ,不伴有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質成分 ,即便伴有炎癥也很輕微 ,到目前為止未見有癌變報道。
(2)炎癥性息肉:為炎癥刺激所致的一種肉芽腫 ,直徑約 5mm ,單發或多發的廣基性結節。其組成成分有毛細血管、成纖維細胞及慢性炎癥細胞 ,息肉周圍的膽囊壁有明顯炎癥 ,至今尚無癌變報道。
(3)腺瘤樣增生 :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為黃色質軟的疣狀物 ,直徑約 5mm ,單發或多發。其組成成分為豐富的結締組織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狀細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腸化生。腺樣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層形成的羅 -阿竇明顯增多 ,竇口上常有狹窄 ,致竇內常有膽汁淤積、炎癥或膽石嵌入 ,有癌變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變化、肌纖維增生與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醫學上又稱為腺肌增生癥 ,有彌漫型、節段型與局限性三種。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增生性病變 ,也可能癌變。
2.腫瘤性病變 :此類病變中以良性的腺瘤為主 ,惡性主要為膽囊癌。
(1)腺瘤:多為單發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頭狀或非乳頭狀 ,惡變率約 30%,癌變機會與腺瘤大小呈正相關。 19 9 8年國外學者觀察良性膽囊息肉樣病變時發現 ,其中 9 4%直徑 <10mm , 66%的患者年齡 <60歲 ;而惡性膽囊息肉樣病變 88%直徑 >10mm , 75%的患者年齡>60歲。研究認為 ,膽囊腺瘤的發病率很低 ,在 1 0年內施行的 12 153例膽囊切除中 ,僅 81例為膽囊息肉樣病變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僅為 9 . 6%;而同期人群中發現膽囊癌225例 ,占 1. 85%,可見本病雖有癌變的可能性 ,但對人群構成的威脅并不太大。
(2)腺癌 :分為乳頭型、結節型及浸潤型。前兩者為隆起性病變 ,直徑約 <20mm ;而浸潤型不屬于膽囊息肉樣病變 ,絕大多數直徑 >20mm。因此表現為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膽囊癌往往為早期 ,其中乳頭型癌絕大多數限于黏膜和肌肉內 ,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