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對人體的影響
膽囊切除對人體的影響
膽囊切除術近代醫學術上作為治療膽囊炎,膽囊結石等膽囊良性病變的方法,運用于臨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膽囊炎、膽囊結石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且目前在縣級及部分鄉鎮醫院己能熟練開展膽囊切除術,從而使接受膽囊切除的患者空前增多,大部分臨床醫師向患者解釋:/膽囊切除后對人體沒有影響/,為很多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吃了定心丸。然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膽囊切除后對人體至少有以下幾點不良影響:
1.影響脂肪的消化吸收:膽囊具有儲存濃縮膽汁的功能,以適應人體進食時對膽汁的集中需求。膽囊切除后膽汁失去濃縮儲存的場所而盲接進入腸道,使進食期膽汁相對不足從而影響消化吸收,特別是影響對脂肪的消化吸收,可誘發脂肪瀉及脂溶性維生素的缺乏等。
2.可致堿性反流性胃炎:膽囊切除可致堿性反流性胃炎,正常人進食后膽囊收縮使膽汁集中大量進入腸道.這一過程與胃十二指腸的分泌及蠕動是有規律地同步進行的。膽囊切除后膽汁持續進入腸道而又缺乏食物和胃酸的中和,膽汁可在十二指腸內淤積而逆流入胃,使胃內PH值升高,細菌繁殖,而使胃粘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胃腺體萎縮及潰瘍形成。曾有人對膽囊切除6個月后的患者行胃液檢查,發現其中膽汁酸含量明顯增加,最低增加2倍,最高增加380倍,平均增加24倍。胃酸分泌明顯下降,胃壁細胞受損.胃鏡下呈彌漫性炎性改變。
3.結腸癌發病率可能升高: 有人對700例結腸癌病例作回顧分析后發現,6千例有膽囊切除史,并發現膽囊切除10年以上,九十歲以上高齡患者比未切除膽囊患者的大腸瘤和癌的比例明顯增加,前者由21.8%增加到38.5%,后者也從7.7%增加到17.8%。另有人隨訪膽囊切除后10年以上的病例發現,女性結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女性高約70%.其中右半結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高2倍。由此可見,膽囊切除與結腸癌之間存在著一定關系,雖然尚未成為定論,但亦應引起高度重視。
4.肝損害:目前己證實石膽酸對肝細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膽囊切除后次級膽酸在腸道增多,所產生的石膽酸經肝腸循環進入肝臟,從而造成慢性肝損害 膽汁的成石性升高:膽囊切除后.膽鹽池明顯減小,肝膽管的膽汁酸濃度降低對膽固醇的溶解能力降低,易形成結石,這是因為切除膽囊后,膽汁的濃縮失去了場所而濃縮的膽汁對膽固醇的溶解度高.膽固醇不易形成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