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手術后的常規護理
股骨頭壞死手術后的常規護理 (一)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帶血管蒂的骨(膜)瓣修復與再造壞死的股骨頭,手術難度大,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出血較多,術后易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每15~30分鐘測量1次,并認真觀察病人顏面、口唇及意識狀況,尤其要注意血壓的變化,當血壓低于90/60ramI-Igfl寸,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吸氧,建立兩條靜脈通路,及時給予補血補液,以糾正血容量的不足,防止發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小兒患者因反應能力低下,休克前期癥狀表現得不典型,在觀察上要引起重視,對表情淡漠、心率加快者,要行血氧飽和度及心率監測,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置。 (二)觀察切口引流及護理:術后要密切觀察切口敷料滲出情況,對滲出較多者,局部應以無菌棉墊敷蓋并及時通知醫生處理,對于切口放置引流者,要保持引流的密閉狀態,引流管通暢,引流袋固定位置可靠,防止逆行感染,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做好記錄。帶血管蒂骨(膜)瓣修復與再造股骨頭的手術,術后24小時引流液若超過400ml,且為新鮮血時,要給予沙袋壓迫止血并立即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切不可盲目使用止血劑,以免影響移植骨(膜)瓣的血液供應。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后一般采用負壓吸引,當切口引流24小時量少于50ml時,可拔除引流管。切口感染一般在術后3~7天出現,切口疼痛呈搏動性,局部紅、腫并伴有體溫升高,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應遵醫囑準確應用抗生素,并做好高熱的護理。 (三)術后制動和固定的護理:該手術術后患者的體位要求嚴格,必須仰臥位,患肢呈外展30。中立位(或稍內旋位),穿矯正鞋,視病情給予重量l~2kg的持續皮牽引固定,不可隨意搬動病人改變體位,更不能放松牽引,確實需要做某些檢查搬動病人時,必須將患者髖關節和患肢整個托起,避免做出可以引起髖關節脫位的不正確體位,如髖關節屈曲,患肢的內收、外旋等。